【全国两会·贵大好声音】

来源:贵大新闻网  作者:  编辑:贵州大学校友网  日期:2023-03-11  点击率:10  [我要打印]  [关闭]

【全国两会·贵大好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

瞄准生产一线搞研究

宋宝安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说:“科研机构要准确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担当作为、作出贡献。”宋宝安始终瞄准生产一线搞研究,注重解决生产实践中技术问题。“不管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是维护粮食安全,都离不开科技自强自立。”他建议要重点聚焦智慧农业、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加快研发与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贵州亟需提升理工科人才培养规模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与人才自主培养规模不相匹配,人才支撑明显不足,亟需快速提升理工科人才培养规模。”宋宝安同时介绍到,贵州大学理工学科基础扎实,有能力有信心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端人才,建议增设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机械、农业、兽医等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

宋宝安说,贵州大学作为贵州全省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和“部省合建”高校,唯一具有完备的理工科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唯一拥有国家级理工科科研平台、学科专业覆盖十大工业产业的高校,迫切期望专业博士点建设上有所突破,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贵州“四新”“四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人才和科技支撑

宋宝安说到,“人才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培养,而新时代的教育,必须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高校首先要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放松,砥砺奋进,进一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更好服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宋宝安表示,贵州大学要牢牢把握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大学建设机遇,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发挥人才“聚才谷”和“领头雁”作用,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强化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力争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顶尖学科、汇聚顶尖学者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牢记嘱托、心怀感恩,为实现高质量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3月5日,在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宋宝安说: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务实精炼、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催人奋进的好报告。我完全赞同。”

宋宝安回忆起2011年习近平同志视察贵州大学时的情景。“总书记勉励贵大学子做中华民族的脊梁,并在视察我所在的实验室时勉励我们‘要加强农药创新,更加注重应用技术、更加注重推广示范、更好服务三农’。”宋宝安说,一直以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开拓创新,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贵州力量。

“我们创制绿色农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宋宝安说,围绕我国农药领域“卡脖子”关键难题,聚焦防控我国重大病虫草害,创制出毒氟磷、环吡氟草酮和三唑磺草酮等多种绿色农药,2022年在全国二十多个省推广,应用面积达1亿多亩次,破解抗性杂草和作物病毒病无药可治难题。“贵州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我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

在搭建战略平台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宋宝安也亮出了成绩。“202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贵州大学牵头申报的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这是贵州高校迄今唯一的学科类全国重点实验室。”宋宝安介绍说,贵州大学还着力推动人才大汇聚建设一流学科队伍,强化国际交流合作,全职引进了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领域的青年学者,通过承担重点项目成长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通过人才示范作用和“以才引才”,团队成功引育了18名国家级人才,其中“80”后的青年学者占据70%以上,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全国专业技术先进集体。所在学科再次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我们还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性实施了‘博士村长’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带领学生深入贵州田间地头,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保障茶叶质量安全,构建了‘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为先’的绿色防控理念,开发出以草治草、以虫治虫、免疫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为全国种植面积第一贵州干净茶、生态茶和大众茶提供了技术支撑。”宋宝安说,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中,贵州大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指导学生连续三年获全国互联网+大赛金奖,培养出全国“最美大学生”和全国“百名研究生标兵”张建等。特别是连磊同学,创办了有800人研发团队的青岛清原农冠公司,全球独创基因敲高(KSE)技术,创制出双唑磺草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下一步,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推进高等教育创新,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宋宝安表示。

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3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加快构建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文中宋宝安表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

比如,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正处于减施增效和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然而,农业病虫草害重发、频发、蔓延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威胁。绿色农药是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物资,但我国对国外农药品种的依存度高,绿色农药创制核心技术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减施增效和绿色转型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集中突破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过程中的卡点,加快绿色农药新品种的创制。只有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农业生产实际的绿色农药创新体系,才能破除国外专利垄断,助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

解决科研、经济两张皮问题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代表团云连线集中采访活动上宋宝安介绍了贵州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的情况。为推进人才大汇聚,贵州大学明确引才目标,重点引进贵州的“四新”“四化”、十二大农业产业,十大工业产业所需人才,聚焦在大数据、能源化工、生物制药、现代制造、现代山地农业以及贵州大学的优势学科和20个博士点急需的人才。近三年,贵州大学引进的“双一流”大学、国外优秀青年博士突破700人。

在发挥“科技”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助力贵州省产业发展大格局融入聚焦国家战略方面,宋宝安介绍,贵州大学通过平台来打造重器,实施筑巢引凤,为高端人才引进搭建平台,通过大平台来形成大团队,聚焦大成果来实现重大的突破。

“贵州大学加强与贵州头部企业的合作,以企业的需求作为科研人员的主攻方向。”宋宝安介绍,贵州大学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唯一的检验目标和成效,从而解决科研、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强化人才与科技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3月5日晚,2023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首场“云连线”集中采访活动举行。代表们在北京前方驻地接受采访,贵阳后方的中央驻黔媒体、省内主要媒体视频连线采访。作为代表之一的宋宝安接受了采访。宋宝安介绍到,“去年,贵州大学作为全省唯一的‘双一流’高校,抢抓高质量发展机遇。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关怀下,围绕‘双一流’建设、部省合建以及‘做强贵州大学’战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宋宝安表示,为贵州现代化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贵州大学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和普通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科专业建设强化行动,深刻把握人才工作新形势,大胆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奋力推进人才大汇聚。

住黔全国政协委员、民盟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研究员崔海洋

让长江上游小流域充满生机活力

崔海洋长期以来十分关注长江、珠江上游地区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问题。担任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让他建言献策有了更高的平台。为了更好地助力长江、珠江上游地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崔海洋借鉴长江十年禁渔取得良好成效的经验与启示,今年提出了建立长江上游小流域休养生息制度的建议。

崔海洋说,推进小流域休养生息,不是让流域内的生产生活“停下来”,而是让小流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通过“以休带禁、以种促养”,更好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资源永续利用。

培养拥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人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崔海洋委员提出:“我们迫切需要培养更多具有中国情怀、传播中国观点、拥有世界眼光、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出众外语水平、通晓国际惯例的高水平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加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内容。对此,崔海洋委员建议研究编制“国家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和实施部署,建立国家层面统筹的非通用语人才教育、聘用、培养、使用、提高、评价和流动体系;持续加大对非通用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着重提升非通用语专业教师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水平,引导和鼓励更多高校更多专业设置非通用语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进一步增加非通用语种人才支持计划和非通用语种师资提升计划等项目资助力度;积极探索实施“非通用语+专业”“多语种+区域研究”等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破院系、校际的壁垒,实现跨学科、跨学院甚至校际联合培养,加快推进优质外国语类学校教育集群化发展,大力支持政产学研在非通用语领域的协同创新,不断创新探索非通用语教育的国际化教学模式。

住黔全国政协委员、民革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前林

加快提升磷系新能源材料竞争力

春寒料峭,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阳基地磷酸铁锂一体化产业园座谈会却是一派热火朝天。住黔全国政协委员、贵州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前林的发言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站上风口,以磷酸铁锂为代表的磷系新能源材料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需求量剧增,从而带动磷酸铁需求上涨。当前,磷化工行业主要采用湿法磷酸生产磷酸铁,虽然工艺技术成熟,但仍然存在生产排放的磷石膏量大、资源化利用率不高,生产的磷酸铁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为此,陈前林建议,允许新建磷酸铁/磷酸锰铁生产项目将黄磷生产作为中间过程进行建设;同时,对已获批建设的磷酸铁/磷酸锰铁生产项目,允许其实施将黄磷生产作为中间过程的技术改造,推动产品品质的提升,提高我国磷酸铁/磷酸锰铁材料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磷系新能源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建立磷石膏生产水泥熟料联产硫酸生产规范助力长江保护

为了推进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磷石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全国政协委员、民革贵州省副主委、贵州大学教授陈前林今年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建立磷石膏生产水泥熟料联产硫酸生产规范助力长江保护的提案》。

陈前林建议,恳请从国家层面对磷石膏生产水泥熟料联产硫酸的生产工艺等进行规定和细化,制定磷石膏生产水泥熟料联产硫酸生产的相关标准规范,通过制定水泥熟料产能准入条件、基本生产工艺和设备配置要求、能源消耗和清洁生产基本准入要求等,助推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磷石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助力长江保护。

住黔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江阳

为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作为新一届住黔全国政协委员,江阳满怀热情,带着两份精心准备的提案赴京参会。

“第一份是关于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大市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江阳说,2022年,贵州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建设,推动实现数据“一网共享”、交易“一网通办”、服务“一网集成”、监管“一网协同”,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如何加快形成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打造公共资源交易“全国一张网?”江阳提出了统一制度规则、推动信息共享、推行“跨省通办”等建议。

“作为一名教育界别的政协委员,两会期间,我还将关注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出的新举措、新思路,并将结合实际,为新政策落地执行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江阳对今年全国两会充满期待。

贵州高校要勇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

江阳呼吁,“贵州高校教育这些年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贵州省研究生教育指标相对较少,不利于培养本土人才,也不利于吸引外省人才来贵州工作。”江阳建议到,增加贵州省高校招生的体量,让更多贵州孩子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高等教育。

经济发展中,高层次人才是最紧缺最重要的。江阳指出,贵州高校要勇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重任,培养更多研究生学历及以上学历人才。

江阳说,“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事实上,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希望国家能够加快高校招生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这样我们贵州高校才能加快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进度快一点、步子大一点,把体量给做起来。”

来源:贵大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