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人有两个出身,一个是自己的父母,一个是自己的大学”。
子不嫌母丑,娘不嫌儿笨。1999年高考,在那个中专都还是优秀学子争抢的年代,我选择了贵大,贵大选择了我,从此,我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贵州大学”这四个字,如姓名、如生辰,都将是我人生的“必填项”,都将深刻烙印我的一生。所以,之于母校贵州大学,我蕴含的感情,如之于家乡、之于贵州、之于祖国,是迸发于心底、潮涌于内心,溢满着家国情怀般深深的爱。
时光如白驹过隙。还记得入学时,我就读的经济学专业在北校区(现东校区),主要有人文、理工两个学院,新生住宿主要集中在白楼、红楼及中山院(现中山园),男生部分安排住在中山院,分为南北院,呈“吕”字格局,分别住人文、理工两个学院的新生。院房只有一层,红砖石棉瓦,很是简朴。我们在那里一住就是三年。夏天的贵阳很凉爽,冬天的贵阳很是湿冷,有时,冬天和夏天直接转换衔接。红墙砖石棉瓦的宿舍,终究挡不住夏日的炙烤、关不住深冬的严寒。但在那个年代,我和更多的同学大都没有感到条件艰苦,没有认为大学就应该怎样怎样,更多有的是“有大学上”的满足与感恩。犹记得夏天的中山院,每个宿舍前的水龙头旁,一排排光膀子的老爷们运动后,举起大盆将满盆水从头浇到脚的画面;冬天,兄弟们蜷缩着身子在被窝里看书、戴着耳机听英语,裹着被子打扑克、下象棋的日子,一桩桩、一幕幕,历历在目,至今仍记忆犹新。
上课没有固定教室,自习需要抢座占座,这是我上大学后才知道的。刚来大学,地理环境不熟悉,一不小心就可能走错地方。上一节课可能在老图书馆(现出版社),下一节课就可能赶去人文楼(现逸夫楼),我们在领略校园美景的同时,也锻炼了赶场上课的脚力。外语楼、人文楼,往往是我们男同学上自习喜欢去的地方,学习之余,说不定有个美丽的邂逅,或许写上一段奇妙的良缘。在大四,贵大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红楼、灰楼、化学楼、数学楼……等等见证贵大历史的老建筑,在校园的拓展建设中很快成为记忆,位于中轴线旁的新图书馆(现慎思楼)终于重见天日(非典爆发时作为留观室),研究生楼(现管理学院)、博学楼、慎思楼等现代建筑先后拔地而起,我们有幸在大四,享受了“进城上楼”的好日子,在焕然一新的教室里,认真聆听老师们传道授业,但也非常怀念曾经苏式小楼里不时有人走过楼板“咚隆”、能听到隔壁老师侃侃而谈讲课的时光,更有一番别样的韵味和厚重。
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那个没有低头族的年代,野猪林(有说野竹林)是我们遛弯常去的地方,也不知现在还叫不叫野猪林,但在20年前,可是男女同学们课余都非常钟爱的去处,位于北区校园入口右侧,是进出校门、深入校园的必经之路。在那里,林荫下,凉风习习吹来,伴着蝉鸟虫鸣,更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感觉,是大家晨读、纳凉、休闲的好地方,也是在那个青春年代,洗涤我们发现“美”的眼睛的好去处。走在校园里,礼堂后、黄楼旁(现研究生院)是同学们打羽毛球的好地方,一张球网,随意地搭挂在路两旁的树枝上,临时的羽球场就建好了,大家开心地打得不亦乐乎。2000年欧洲杯特雷泽盖金球致胜、01年北京申奥成功、02年国足杀入韩日世界杯,翻墙出没于园外酒家花2元钱看球观赛的日子,甚为怀念。在灯光球场(现文化书院旁),每年上演的院系篮球赛、南北区篮球对抗赛,大家就坐在那时不长有杂草、青苔的看台,手舞足蹈为同学们加油助威,那种纯粹和激情,犹如今夏黔东南的“村BA”,氛围很是火爆。前不久再回到贵大,单位球队与母校的教职工队来了场足球友谊赛,看到学校漂亮的球馆与球场,眼里满是羡慕。那时周末组织同学踢球,邀约好友到学校礼堂看大电影,理工学院网络中心楼前“人贴人”排队上网,手持201校园卡拔打电话,每天奔跑到大操场(现理化楼旁、博学楼后)“打卡”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青春的味道是难以忘怀的。北校区新朝阳村、校园后街,穿梭的是同学们吃腻食堂后改善伙食的身影。在那个物质还不算很丰富的年代,豆米火锅、豆花火锅、洋芋粑、炒米粉、砂锅粉、麻辣烫……虽不是大荤之食物,但足以让我们的味蕾得到极大满足。快毕业时,图书馆后的菜地,一溜红色帐篷搭建的临时饭馆(现北区体育馆旁),加之新搬迁到精细化工研究中心旁的校园小吃街,又是我们新增改善伙食的好去处。那时,一个带肉的硬菜也就4元、最多5元,炒得非常地道,吃得有家的味道。后来,双馨园食堂建起来后,上半月在二楼自选“小盘菜”,下半月在一楼大厅吃“大锅菜”的日子,成为很多男同学包括我的饮食常态。
最难忘亦是师恩。马红梅老师,是我们大学四年的班主任,长同学们没几岁,就如我们的大姐姐,四年来一直关心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成长。林岚涛老师,上我们市场营销课,讲课时精神矍铄、思路严谨、语音铿锵、倾情输出,让刚进入校园的我们,极大激发了对专业的兴趣和追求。郭凤芝老师,上我们统计学课,温柔贤惠,说话和风细雨,如母亲般,关怀着每一位同学,经常语重心长地教育引导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直面竞争、勇敢地踏入社会。韩军老师,军训时我们的指导员,也是我们公共课老师,是同学们进入校园最早熟悉的老师,特别是军训时,我因顺拐挨训最多,但感恩他对我的严厉和鼓励,让我更加自信得到成长。林国均老师,上我们高等数学课,讲的非常专业、深透,但下课后我还犹疑未解,他已去意匆匆,让我更深体会到大学不是高中,更多的是自觉,还有张胜荣、王朝科、周雪梅、王微、叶天宏、郎贵飞、陶健……等等很多老师,他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后来离开了贵大,甚至还有的离开了贵州,但他们各具风格的教学、倍怀育人使命的人格魅力,让我收获良多,成长良多……始终心怀感恩。
校园时光是美好的、快乐的。还记得临近毕业时,校园里张贴的“今天你以贵大为荣,明天贵大以你为傲”的激励。贵州大学扎根贵州,毕业的学子如满天星辰,纷纷洒落投入到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热土,更多的是像我一样的平凡人、劳动者,正用自身发散的微光,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相信,母校会为培养更多的伟大而平凡的建设者而骄傲自豪。
刚毕业时,在那个贴吧开始兴起的时代,我用“永远的贵大人”注册,与网名“贵大学子”等志同道合的校友一起,在百度贴吧搭建起宣传贵大、维护母校声誉的平台,及时发布、迁移、编辑有关贵大正能量的信息,果断删除未经考证的谣言、歪曲抹黑母校的信息,用屏幕后的指尖,保证了“贵大贴吧”平台的风正清朗,引导树立起宣传贵大的网络正能量。优秀的贵大学子,是母校生生不息的源泉,在高考招生季,我们在网络平台积极回答学生、家长及各路访客的问题,可以说,在“贵大贴吧”团队的宣传引导下,在我参与的4年间,我们影响至少百余多至千余的优秀学子、在犹疑是否报考贵大间,毅然果断地选择了贵大。在闲余时,我找来很多资料,整理收集关于贵大校史的内容,其中编辑的关于贵大解放前的部分史料内容、97年四校合并的看法观点被百度百科采用。现今,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短视频+已成为新的重要传播渠道,广大群众和校友的关注也早已转移阵地,但那段在网络平台捍卫母校声誉的岁月,至今让我尤为自豪。
工作后,我一如既往牵挂着贵大,关注着母校的成长,为进入“211”欣慰,为进入“双一流”欣喜,为母校近年来高速发展接轨跟上中国一流大学建设感到骄傲自豪。因为,好学校引来好生源,好学生助增学校声誉更好,学校与学生相互成长、相互成就的良性互促,贵大正走在大踏步前进的道路上。我坚信,母校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每次路经贵大,如果时间允许,我都会到母校四处走走,感受校园的宁静美好,感受母校的发展变化。所以,即使大学四年没有在西校区生活过,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瓦一房我都很熟悉、很亲切,感觉一直没有离开……
校友简介
吴兴,汉族,1981年10月生,2003年贵州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1999级),经济学学士,现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贵州省分行调查评估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