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老 青春不散——贵州大学98级历史学同学毕业二十周年返校记

来源: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作者:  编辑:贵州大学校友网  日期:2022-08-19  点击率:10  [我要打印]  [关闭]

7月9日,清晨的阳光洒满贵州大学校园,和煦的微风拂过树枝与绿草,在东区校园右侧电子屏幕上显示“热烈欢迎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九八级同学毕业二十周年返校”的字幕,让今日返校的同学们感受到了回家的亲切和温暖。


  

大礼堂、野猪林、广播山、人文楼、鲁迅像、逸夫楼等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还是那样熟悉而亲切。二十年前98级同学奔赴四海,二十年后今朝归来,依然还是当初那群少年,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微笑。

上午9时,当年上课的老师与17位毕业二十周年返校的同学在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201会议室落座,师生座谈会温暖如春,温馨如家。二十载的别离,今朝的相聚是怀念、兴奋与喜悦,也是感恩、感慨与感激。变换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初心,师生眼里有光芒,心中有梦想。 



历史与民族学院院长杨军昌老师仍像当年给同学们授课一样,介绍了目前学院的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本科和研究生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学院张清老师满怀深情,讲述了其子承父业数十载,今生不悔对历史学系和历史学专业的初心使命、无限热爱与家国情怀。范朝康、黄诚、王继红、吴倩华、王曼、凌琦、陈国文等老师深情回忆了与98级同学一起度过的四年青春岁月和美好时光,感慨时间太快,青春无悔,并对98级同学不负新时代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夏天同学首先发言,感恩老师的精心培育培养,使自己从当初的懵懂少年成长为如今的贵州师范大学教师和党务工作者,向老师们汇报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工作成绩。同时为学院和老师们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并请老师们一如既往的指导、支持、帮助和鼓励学生的发展,加强母校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与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在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陈发明、余斌、刘光明、王万江、刘辉、龙军、马艳、袁源、袁东旭、梁中美、鲁科灵、杨璇、潘家银、张薇、徐俊等同学踊跃发言,师生座谈会气氛热烈。大家一同追忆大学四年求学的美好回忆,感恩老师的精心培育和不倦教诲,感动同学之间四年互帮互学的美好时光,感慨岁月易逝、时光不老、青春不散,如今归来仍是曾经的少年,感激母校情怀和同学们为今朝相聚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刘骞同学情到深处,言语哽塞:“老师们还是这么年轻,我还是那个被深爱着的少年。祈愿贵大越来越好,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越来越强,老师们同学们健康幸福。等我退休了,还来贵大读硕读博,还想做老师们的学生”。刘骞同学对母校和老师的深情告白,把大家拉回到了二十多年前,迎新晚会上张薇同学声情并茂的诗朗诵——《读太阳》,“・・・・・・每天都读出一个新太阳!・・・・・・”。

98级同学向学院捐赠了“一帆风顺”雕像,共祝母校和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的同学们前程似锦,老师们纷纷感慨今朝归来的二十年前那群曾经的少年,现在已是硕果累累,满载而归。


 

下午2点,范朝康、王继红、王曼、陈国文等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夏天同学工作的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在生命科学院,夏天同学详细介绍了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本科生和硕博生等情况;并引导老师和同学们考察了贵州省首家高校综合性博物馆——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丰富的动、植物标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生物进化历史画卷;而博物馆内陈列和展出的的贵州风土民情、乡村风光等模型,与馆内的动、植物标本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馆藏的内容。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无愧于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高校,乃至贵州高原上的靓丽名片,吸引着省内外和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此参观、考察和研究。


 

时近黄昏,九八级同学为老师准备了谢师晚宴,师生之间相谈甚欢,其乐融融,情谊尽在不言中。只恨时光匆匆,时间太快,时间太短,师生临别的时刻太早来临。月亮爬上了山岗,月色朦胧,映照着师生之间的不舍,也映照着师生之间未来的期盼、信心和憧憬。

 

来 源: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