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祖武,1943年10月出生于贵州贵阳,1965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陈祖武是我国知名历史学家。他博学于文,学风严谨,在中国古代学术史,特别是在清代学术史的研究领域,造诣精深,代表著作有《清初学术思辨录》《清儒学术拾零》《中国学案史》《乾嘉学术编年》《乾嘉学派研究》《清代学术源流》《清代学者象传校补》《清代学林举隅》等。其中,《中国学案史》一书,上起先秦,下迄民国,开辟了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新路径;《清代学术源流》和《清代学者象传校补》则先后被收录于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20年12月10日,从陈祖武先生家里打包的共计257箱近万册珍贵藏书
跨越大半个中国,终于从北京抵达贵大。在陈祖武先生图书捐赠入馆收藏仪式上,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张新民教授代表陈祖武先生向贵州大学捐赠图书,图书馆馆长张正平代表学校接受捐赠。感恩于贵大这片土地培育了自己,陈先生为之亲命名为“感恩书屋”。
校党委书记李建军表示,陈祖武先生的事迹让人感动,他的治学精神、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敬仰。在与陈祖武先生的交流中,深切感受到老先生对母校的情谊,他时刻关注着贵州和贵州大学,惦记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先生捐赠的图书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其中包含了他读书时的批注、心得和笔记,凝聚其毕生精华,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后学,我们一定要珍藏好、管理好、使用好、传承好先生的心血。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加大对学校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保存和传承好贵州大学的“文脉”。
少年求学,一生情谊
1943年出生于贵州贵阳的陈祖武,成长于一个旧式大家庭,就读陈寿轩先生主办的正谊小学,一则受祖父和母亲影响,二则喜于小学老师谢志坚先生生动的历史课堂,遂少时笃嗜文史。1961年,陈祖武先生考上贵州大学历史系,受教于姚公书、张振珮、张汝舟等一批在全国文史界享有盛誉的大家,尤其是张振珮先生对他影响极大。张新民教授(张振珮先生之子)回忆说,少年求学的陈祖武给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常夸赞他文章写得好,不虚势,不夸张,扎扎实实,文字精确、简练。
在求学的过程中,陈祖武与恩师和母校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为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他对张振珮先生的遗著《史通笺注》逐字逐句进行校改,并转交于张新民教授手中。
每每忆及求学生涯,他自认学问的起点在贵州大学。为感恩母校,他希望将一生中积攒起来的书捐赠给母校。2020年初,陈祖武先生向张新民教授表达了向母校捐书的意愿。张新民教授向学校转达后,学校高度重视,成立工作组开展捐赠图书的相关工作。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020年11月底,学校图书馆副馆长何隽受学校委托,来到北京陈老先生的家中,将捐赠的图书悉数分类、登记、打包。一行人踏进老先生家的那一刻,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
“我想不到现在还有人住在这样的老房子里,尤其还是这样一位学术大家。”何隽说,“陈祖武先生所居住的是一个三室一厅70平米的老房子,水泥地、老木窗、一张旧沙发、几把椅子,一切都还是80年代的陈设。”何隽用“斗室”“大家”来描述自己此行的感受。
令何隽更为触动的是,狭小的房间里,除了书还是书,“先生平常就睡在这些书中,在两摞书之间搭起个木板就是床,白天收起来,晚上睡觉又拿出来。”
对生活,他要求极低;对荣誉,他淡然处之;唯独对学术,他始终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年入晚景,哪怕身体不好,陈祖武先生仍然坚持步行上下班,拒绝公车接送。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老先生始终将生命与学问融为一体,耄耋之年,不顾朝夕,伏案手书,从未间断。
“他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用毕生的积蓄换来了满屋子的书,认真做学问、不争名利,真正把做学问和做人统一起来的读书人。”张新民教授说。
一直负责联络捐赠事宜的黄诚(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回忆起2011年与陈祖武先生的第一次见面,亦是感慨良多,“走进先生的家就仿佛到了刘禹锡所描述的陋室。”
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在将近12个小时的打包过程中,老先生全程陪同,与工作人员畅聊自己的求学和学术研究经历。
“陋室虽陋,精神不陋。先生宽厚真实,谈吐贯通中国学术思想史,既观照局部问题,又具有宏观视野,称得上是‘致广大而尽精微’,他是一个拥有真学问的大家。”黄诚教授如是说。
乡音不改,乡情不衰
陈祖武对家乡和母校始终魂牵梦绕。少年离乡,他无论走到那里,都是一口地道的贵州话。“在我们交流的整个过程中,陈老先生一直都是用贵阳话和我们交流。他每时每刻都在关注贵大如今的发展情况,时不时就会提到自己在贵阳生活和在贵大读书的时光。”何隽说道。
他常常谦称自己是一个“学人”,即“一生都要孜孜不倦的研学”,对于文化育人、化人,他亦始终春风化雨,鞠躬尽瘁。新时代下新中国创造的优良学习环境,让他更加牵挂家乡和母校年轻一辈的学习与发展,索性把一生积攒起来的书捐赠给这里,让年轻的校友们能查阅学习,为未来的贵州文化建设、学术建设贡献一份力。他说:“希望年轻一代的学人,能够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去。”
此次陈祖武先生向贵州大学共捐赠了257箱近万册书籍。不同于其他的藏书,这些书都是他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性书籍,覆盖了历史研究主要领域。更为特别的是,书中有他读书时的批注和夹注,或就某一学术问题提出的思考。陈祖武先生希望这些书籍能够引导后人继续研究,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
“无论从数量还是书籍的专业性、系统性、全面性、稀有性和书籍捐赠的符号象征性意义上说,陈祖武先生捐赠的这批书籍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和意义。”黄诚强调。
为了更好地陈列、保存先生的书籍,贵州大学将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在图书馆建设专门区域。
何隽表示,图书馆将成立工作组,专门整理这批图书,为学校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保存好、利用好、传承好老先生的心血,推动贵州大学学科建设发展。
生也有涯,学无止境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陈老先生的治学态度、为人品质、家国情怀
值得每一位贵大后学之辈
敬仰之、学习之、弘扬之!
文/陈思鱼 图/图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