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贵州大学再创佳绩,2020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目录中,贵州大学共获得28项奖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丁贵杰教授获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1年,贵州大学党委通过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验收,教育部第6期简报全文刊发贵州大学培育创建工作经验材料。在高质量党建引领下,学校事业也实现高质量发展,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植物保护学科入选2021年至2025年“双一流” 建设学科建议名单。
进入新时代,贵州大学紧盯世界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不断加强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提高办学质量水平,更好服务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稳步迈进。
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贵州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现场
2021年12月22日,贵州大学“溪山雁”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室揭牌成立。工作室将对研究生党建工作进行研究与提炼,建设一支在党建领域具有专业化、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推动研究生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特色化。
贵州大学博士生、省人民医院呼吸科医生林洁如,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出征湖北鄂州,坚守抗疫最前线54天;“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最美大学生”博士生张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在导师的指导下创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用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在党的旗帜引领下,无数名贵大学子拼搏奋斗、勇攀高峰,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要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贵州大学持续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党建”部署,推动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迈出崭新步伐。
严密责任体系、强化责任意识、细化责任清单,加强全过程顶层设计,坚持高位推动;三级同建设、三级同述职、三级同争先,实现全链条三级联动,打造党建共同体;多类型培训、常态化选优、系统性配套,强化全员工作保障,提升履职主动性;实行交叉考核、建立问题台账、强化结果运用,构建全方位考核体系,形成责任闭环……
一项项举措“破”“立”并举,树立起了大抓党建、重抓党建的鲜明导向,持续推进着贵州大学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贵州大学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和“双一流”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重点推进“全省高校党建‘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现“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比例100%,引领带动全校党建工作质量提升;深入推进“全省高校党建品牌”打造工程,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政治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贵州大学各级党组织永葆初心、坚定信念,让党旗在校园高高飘扬,2021年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省委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7个。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贵州大学紧密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凝练“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爱祖国、强贵大”学习教育主题,515个党组织、11924名党员深入参与党史学习教育。并坚持常规动作一丝不苟,自选动作推陈出新,凝练“精调五味”特色品牌,实施“红映溪山·七个一百”特色行动,高质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专题教育走深走实。
教职工绩效收入实现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实现预期目标,教师培训项目取得新进展,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服务师生水平持续提升……桩桩件件饱含深情,点点滴滴温暖人心。贵州大学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程,扎实推进“十件民生实事”。围绕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育人环境、破解学校发展难题、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善民生等方面办实事10大项265件,办结率100%,以增进民生福祉的实效照亮了初心、点亮了民心。
发力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建设
在2021年博士生溪山论坛上,贵大学子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学生交流
2021年9月,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这是我国大数据领域首个也是迄今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巩固了贵州大数据的先行优势。
同年12月,在黔南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观测基地,贵州大学与国家天文台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共建天文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新型数据存储模式、FAST天文数据在线处理、高稳定脉冲星钟计时阵和望远镜控制系统优化等科学问题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表示,与国家天文台签署合作协议后,将充分利用“中国天眼”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相关学科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贵州大学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砥砺奋进,高质量推动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建设。
学科特色是高校最根本的特色,贵州大学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明确方向、突出特色,以一流专业“双万计划”为契机,推动专业改革,实行专业动态调整。2021年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4个。目前,学校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共29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共46个,一流专业建设点总数达到75个,位列全国第12位,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占全省建设点的31.5%。
学科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贵州大学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育人模式逐步优化,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1年新增“物理学”“畜牧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新增“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新增数量并列全国23名、部省合建高校排名第四、贵州省排名第一,实现学校专业学位博士点历史性突破。
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贵州大学通过制定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办法,创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实施“六大提升工程”,启动“一流课程”“双百”计划建设工作,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健全,创新创造能力显著提升,本科生、研究生年终就业率五年均保持在95%和92%以上。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贵州大地办大学,贵州大学奋力描绘着内涵式发展的新画卷。2021年,科研立项取得历史突破,高水平科研获奖捷报频传。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8项,直接资助经费5964万元,居部省合建高校第三、西南地区前列、全省第一。自然科学类总到账经费3.555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年度增幅达30%;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项,位居全省第一、部省合建高校第三。填补了贵州省国别和区域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的空白。
不仅如此,学校学科建设结构持续优化,综合实力持续上升。现有ESI全球前1%学科4个,全省第一,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3‰和5‰ ,农业科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现有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位列部省合建高校前列、省内高校第一。
“2021年11月,贵州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印发了《关于做强贵州大学的实施方案》,提出将支持贵州大学由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提升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贵州大学的发展再次迎来重大机遇期。”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说,贵州大学将仔细对照《方案》要求,主动作为,积极争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用好用足省委省政府给予贵州大学的政策支持,以笃实坚定的步伐,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集中优势主动作为服务“四新”“四化”
贵州大学“博士村长”团在威宁开展技术服务
为切实推进贵州大学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1月5日贵州大学召开了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
“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凝聚力量,为贵州乡村振兴作出贵大贡献。”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表示,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智库优势,对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提供咨政咨询、促进成果转化、总结示范模式、培养实用人才。
新征程上,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贵州大学主动谋事、积极干事,持续精准发力。
在“新型工业化”上集合优势。成立十大工业专班,助力省基础能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通过“一院一业”的责任体系,与茅台集团、贵州磷化集团、航天十院、盘江煤电、铜仁市政府、贵阳市科技局等地方龙头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展产业对接,根据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征集和整理120余项拟开展合作的项目,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00余项,总经费1.23亿元。
在“新型城镇化”上主动作为。主动与贵阳市政府、贵安对接,签定战略合作协议,拟定《贵州大学助力“强省会”实施方案》;推动与花溪区政府的合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和培养、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研成果项目转移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双方共建科创园。
在“农业现代化”上持续发力。强化十二个农业产业团队服务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实施“博士村长”计划;积极组织申报农业现代化相关国家重点专项计划;围绕十二大产业链中产品加工环节,开展关键瓶颈技术攻关,形成系列成果。组建16个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工作专班,负责规划建设16个示范点和5个红色美丽村庄。
在“旅游产业化”上做足文章。整合各学院优质资源,组建旅游产业化专项组,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文化与旅游全面融合发展、旅游产品在线电商销售、旅游产品和旅游小商品工艺美术设计等工作;打造“旅途问道大讲堂”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据统计,在2021年贵州大学获批的15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92%与“四新”“四化”相关。
贵州大学还依托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数据学科群,积极服务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推动贵州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新增效益9.13亿元。同时,探索产业园区内办学,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助力解决高端大数据电子信息人才“难引进、留不住、花销大”等痛点问题。
2021年10月,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贵州大学香草芊芊——提高农作物免疫诱抗能力的新型国产“植物疫苗”开创者项目,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这支由30余位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在宋宝安院士的指导下,历时6年成功创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香草硫缩病醚。目前,香草硫缩病醚的产业化进程加快,已在田间开展应用示范推广,并以1500万元转让给企业进行产业化开发。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自身要求所在。贵州大学以服务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2021年专利转让54件,转让及转化到账经费2186.8万元,较2020年197万元增长较大。
与此同时,贵州大学还聚焦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高端智库建设,提升建言献策的质量。以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为首席专家,组建涵盖管理学、公共管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30余人的“ 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聚焦国家和贵州省发展战略和现实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该智库获得“2021中国智库特色案例奖”,成为全国10家“社会服务类特色案例”入选智库、全国56家特色案例入选智库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于2021年11月入选贵州省第二批新型特色智库。
改革创新聚人才推进贵大全面发展
召开“书记校长与我面对面”--2021级新生专场座谈会
2021年12月30日,教育部对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结果进行了公示,宋宝安院士领衔的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创新团队入选。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高校教师队伍,贵州大学再添生力军。
在这一年,1人荣获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2人荣获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提名奖;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实现全省该项目立项零的突破;新增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1人,新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新增省核心专家6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5人、省级研究团队2个……
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干事激情充分涌流。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贵州大学坚持“人才立校、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引才引智”“培育锻造”“立德树人”工程,着力建设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作用凸显的人才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起,贵州大学开始探索特岗聘用模式,开辟了人才发展新路径。通过设置“杰出人才”“卓越人才”“青年英才”“一流学科特区人才”“溪山学者”等特设岗位,以高水平聘期目标任务为导向,以较为优厚的薪酬体系为杠杆,逐步形成数量、质量与贡献相结合的多元化分类人才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了人才资源的最佳效益。
目前,贵州大学共聘用特设岗位人才185人。经过科学培育,已有10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近两年学校获批的3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约20%由特岗人才主持。
依托“博学计划”,贵州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订分类教学标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搭建教学信息平台。通过计划的持续发力,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提高到 68.92%。2022 届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人数达到5683人,占比达 70.83%。
2021年11月,教育部批准设立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填补了贵州高校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的空白。这也是贵州大学加快重大领域、重要学科及专业建设,增强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实践。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贵州大学聚焦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现代大学治理能力、治理体系逐步提升和构建,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和依法治校的办学治校格局逐步形成,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有效提升,广大师生员工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大为提振,活力充分释放。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