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回忆录的方式重点描写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回顾建校之初的艰难情景与生活和学习情况,筚路蓝缕,不能忘记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那是我们的灵魂,传家宝;二是描写领导、老师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及同学之间那种真挚的情谊,为表示我深深的感激之情,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三是描述学习方面的问题,这里融入了我一生中在治学和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它只是一些不成熟,不完善的粗浅看法,可能还有错误,想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说实在的,我在老家重庆收到贵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到进入贵大的这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多少兴奋的心情,更多的是在做自我奋发图强的思想准备。在中学时,我酷爱数学,做完了可以找到的初等数学题并自学了微积分和哲学的入门知识,对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有信心。1958年,刚刚经历了反右和我们高中毕业班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同学们并没有把高考成绩看作升学的依据,都误认为政治条件是主要的。在高考中,我做完了所有的考题,并没有发现有明显的错误。我的一个好友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受到了“重点批判”,贵大只是我最后一个志愿,于是产生了被“发配”的误解。
毛泽东主席高度关注贵州大学的建设发展,1951年11月,他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1958年,中共贵州省委根据毛泽东主席在党中央成都会议上的指示,作出恢复重建贵州大学的决定,在贵阳师范学院进行复建筹备,并组成“中国共产党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大学联合委员会”负责建校事宜。我是乘汽车到贵阳的。家乡重庆的长途汽车站,分散、小而且简陋。贵阳集中建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汽车站,一下车就使我眼睛一亮。乘贵阳师范学院的校车,我站在敞篷大卡车上,展现在眼前的是宽阔、平坦、笔直,中间有花木隔离带的延安路,两旁有密集的行道树,行道树的后面是崭新的一栋栋现代化的各具特色的建筑。它是贵阳当时最好的一条路,也是省委、省政府机关大楼集中的地方。走完延安路,就到了喷水池,巨大的街心花园,从中间水池的底部升起一大圈晶莹剔透的水柱。周围有当时贵阳最好的建筑:贵阳饭店、民族商店、电报大楼等。虽不如重庆繁华,却平坦、整洁、秀丽、宁静。重庆的房子是建在高低起伏的丘陵上,贵阳虽群山环抱,城市却建在平坦的坝子上。这些景象,初步改变了我对贵州省和贵阳市的看法。
入校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贵阳师范学院的美丽。离喷水池不远的贵阳师范学院,红墙、绿瓦、一栋栋三、四层崭新的建筑,虽不高大,却排列整齐有序、典雅秀丽,是校舍,又似花园,比我想象中的要美很多。
入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农村秋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被编在贵阳师范学院物理系的队伍里。我们背着被盖卷,天刚亮就出发。不记得去的是什么地方,只记得经过了修文县。在路上吃过午饭后,都有些站不起来了,感觉腿脚麻木。勉强支撑着,没有知觉地盲目向前走。天黑以后,后面的人扶着前面人的背包,一边走,一边睡觉。到达目的地后,并没有分配住处休息,而是把被盖卷丢在田里头就夜战,抢收水稻,后半夜才去睡觉。我们的队长,高高的个子,健壮的体格,话不多,敦厚朴实、友善,第二天分配我与女同学在旱地里收玉米。我本不愿意,但实在太累了。在中学的班里,我算是很能耐艰苦的,可与贵州的同学比,还是有差距。在女领队那儿,我仍然受照顾,在旱地里干了一天,得到了休整,我就坚决要求回到水田里去收水稻。在以后的几天里,干得还是有板有眼的。
秋收回校后,我回到贵大同学身边。第一件引起我注意的事是成立学生会组织,物理系有一百多名同学,要选7名代表。莫名其妙的我成了7个候选人之一。除了同宿舍的同学以外,没有人认识我,而其他6人均是大家很熟悉的学生中的干部,在下乡劳动中都已崭露头角。经过这件事,我便打消了“被发配”的疑虑。
那个时候,学校都要学习解放军,我们年级一百多人,分为6、7个班,每班有十几个人,我被编到李连城的班里。李连城是一名很难得的优秀学生干部,他不像当时有的学生干部那样,简单粗暴的批评别人,动不动就给人上纲上线,而是用引导的话语代替批评。他遇事冷静,处理问题深思熟虑、实事求是,很快就把这个班变成了一个团结、和谐、温馨的大家庭。他让我与一个四川江津来的同学胡树伦结成学习和生活上的帮扶对子。这位同学性情开朗、乐观、对人友好而热情,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遗憾的是胡树伦同学后因学习成绩不达标而被劝退,没能与我们一起毕业,但他那和善的面容和爽朗的笑声已永远地镌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不是团员,看到我在班里能发挥一些作用,李连城就经常邀请我参加班里团小组的组织生活。秋收回来后,并没有上课,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开始了。在贵阳师范学院校门左侧的空地上,像农村烧饭一样的土灶一字排开,估计有一百多米长。它比烧饭的灶台先进一点的地方是增加了一台靠人工拉动的土风箱。作为贵州最高学府,连一座小高炉、小转炉,甚至模型式的小高炉、小转炉都没有,这样的土灶哪里能炼出合格的钢铁?不过,我还是沉浸在大跃进的狂热里、陶醉在美好憧憬中。赶英超美,多么鼓舞人心的目标,戴了一百多年的贫穷落后的帽子,几年之内就要摘掉了。我由衷地、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大炼钢铁的洪流之中。那时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一次贵州省的宣传部门要拍记录片,地点在贵阳师范学院大门口,场景是为炼钢运煤。因我们一个个都赤着脚,遭到导演狠狠的批评:“回去,穿上鞋,别让人家说我们贵州穷!” 大炼钢铁的硝烟刚刚散去,又开始了技术革新的活动。我被分到了回旋加速器研制的小组之中。可能大多数的同学还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还好,爱好科普的我知道它是用来加速电子的。设计当然是老师的事,我们只是趁机学习有关加速器的知识。当时贵大哪有这个能力,我们的全部“成果”仅是一个加速器的外壳,这一成果还在贵州省工业展览会上展出。这次活动加深了我对核物理的了解与兴趣,也导致了我后来选择理论物理专业。 在一系列的“轰轰烈烈”之后,学校才开始正常的教学。遗憾的是这时已进入到了困难时期,粮食开始定量,副食供应越来越少。1959年9月,贵州大学迁至花溪原贵州民族学院院址,民族学院与入贵州大学合并为贵州大学。花溪是贵阳著名的风景区,这里山环水绕,婀娜多姿,花溪河多潭、池、滩,它们像一颗颗珍珠宝石,由一条蜿蜒曲折、蓝丝带一般的花溪河串连在一起,环境非常优美。民族学院的房子比贵阳师范学院的旧,但一座座小巧玲珑的建筑散落在花草林木之中,幽雅恬静,倒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因是郊区,这里的供应比贵阳师范学院还要差。每月虽有30斤粮食,但基本上没有副食,经常用酱油下饭。开始时用一个长方形的木盒子蒸饭,每桌一盒。改革开放以后,读到一篇论分配的文章,巧合的是我们当时就践行了其中的一种。大家轮流值日分饭,分饭的人要最后一个取饭,这样,分配的任何不公平,都要由执行分配的人承担。分配是社会管理的一个大问题,社会上的许多矛盾、冲突、战争、杀戮等都是因分配不妥、不公引起。欣慰的是我们不知不觉地就找到并践行了这种能化解纷争的方法。后来食堂用瓦罐子蒸饭,每人一罐。同学们拿饭时,总是拿最靠近自己的那一罐,从未发生过争抢。校党委书记陈希文,安慰我们的一句话至今还在耳边萦绕:“贵州大学会永远记住,你们吃罐罐饭。”吃不饱,营养不良,一些同学浮肿,大腿一按就是一个坑。祸不单行,肝炎病又在学校流行传播,李连城得了肝炎,被隔离。但他还是在1960年,解决了我的入团问题。为了让我能全面发展,系领导作了一番精心的安排:先是任命姚家万为正班长(小组长),我为副班长。姚家万并没有上任,就被调去筹建一个什么加工项目了,这样,我就“被班长”了。在我初当班长时,困难很多,裴建华、姚家万等同学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后来还让我担任团小组长、团支部的组织委员。当时我不明白做学生干部是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没有珍惜,对承担的工作不上心,也不负责任,白白地浪费了这个宝贵的机会。入团以后不久,系里曾让我去听党课,当时我把党员看得很神圣,觉得这个身份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所以最后也没有积极去争取。1960年至1961年最为困难。为缓解这种极度困难的情况,学校组织我们上山采集油茶籽和青杠籽。青杠籽很难吃,只有在大灾情况下,为了续命,人们才吃它,所以我采的全部是油茶籽。我们的这个行动与农民的利益发生了矛盾。一些农民设卡,要没收我们的东西,并与我们中的一些人发生争执。我先在卡外观察,待争执激烈时,便快速地溜过去,这本是个雕虫小技,我当时还为此沾沾自喜。现在看来,我的格局还是太低了。其实当时就应当有人站出来组织,让部分拿青杠籽的同学与关卡上的农民周旋,掩护其他人通过。目的达到以后,为缓解矛盾,避免发生严重的冲突,做掩护的那些同学就“规规矩矩”地把他们持有的青杠籽交出去。不要认为上课、看书才算学习,也不能认为书本上的才算是知识。其实在学校里,时时、处处、事事都是学习的机会。一群风华正茂、孜孜以求、处在茁壮成长期的年轻人在一起,自然就形成了一块人才成长的沃土。大家在一起摸爬滚打、互相影响,借鉴、渗透、碰撞,不时地迸发出火花。他们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包含着学问,都是学习的对象。这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事事都有改善的地方,永远都有提升的空间。共享成果,取别人所取,得别人所得,获别人所获,大家携手前进,借水涨船高之势,快速成长。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社会,说得更大点就是一个世界。有些学校为了扩展学生的视野,还组织模拟联合国大会之类的活动。我看过北京大学学生写的回忆录,他们的课余活动十分丰富多彩:有教授们的讲座、文艺社团演出、专题沙龙...由于与浙江大学合作,我多次住在那里,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每个周末那里都有海外华人科学家的讲座,它是完全开放的,所有人,包括出差到那里的人都可以去听。虽然不是所有的讲座都与自己的专业对口,但知识都是相互渗透的,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边界,中间也没有高墙深沟。听下来都会受到启发,都会有所收获。在中学时,我就同时自学数学和哲学,这看似不相关的两门学科其实是一对“亲兄弟”,在思维方法、逻辑推理等方面有太多相似的地方;考古是文科,物理是理科,北大考古系的教授专门要到物理系去招他的研究生,考古需要许多物理学知识。只有拆除学科之间的藩篱,才能有宽阔的视野,只有让各个学科相互融合,思想才能得到升华。听著名学者和有丰富阅历的人的做报告,亦或是参加学术活动都大有裨益。在那里,我们会听到许多精辟的道理、至理名言,使人豁然开朗,有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到现在我还清晰地的记得,系主任黄润荣的一次讲话,“科学的进步,总使事情由简单变到复杂,再向前发展,又由复杂变到简单...”当我了解到激光极佳的空间和时间相干性后,设计了一台激光干涉仪。我工作的单位有国家首个建立的精密加工车间,里面有国宝级的维修干涉仪的技师,可是当我的干涉仪加工完成后,他们都拒绝装配,他们都不相信我能设计干涉仪。其实,激光的出现使光学系统的聚焦与准直等机构变得十分简单,激光干涉仪比传统的白光干涉仪的光学系统要简单很多。成语是我们国之瑰宝,它可以使文章变得简洁,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技术方面我最喜欢“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这两个成语,它们对理论创新的作用可能有限,但对技术创新却非常有益。如果我们有意识去培养锻炼,并时刻关注相关和邻近领域的技术进步,将它移植到自己的工作中,就可以获得方便、快速、低成本的效益。除了书本的知识,组织、协调管理等也应属于知识能力的范畴。我在工程性质的科研工作中,遇到的这类困难比纯技术性的困难要多得多。如果你没有这些方面的素养,根本就不能顺利地完成一项完整的工程类的科研工作。我在学校没有积极在这方面锻炼自己,只能在工作中补课,走了不少的弯路。稍大一点的项目,都不可能一个人去完成,它需要一个团队。我们如果想做出更大的贡献,就要争取做一个团队的带头人。这就更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锻炼完善自己,包括前面提到的能力、还有个人的品格。这些锻炼和完善也应在学校就开始培养。注意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给别人讲解的过程也会加深自己的理解,别人的提问可以帮助你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理解问题。更重要的是经常热情地帮助别人会增加你个人的魅力,有利于带领一个团队去完成艰巨的任务。培养自学能力比学得知识更加重要,即学之以渔比捕之以鱼重要。学的知识再多也不可能涵盖今后所有的需要。而且,由于“知识爆炸”,时时刻刻都有大量的知识涌现出来。不学习,不出数月就会落伍。自学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别人做过了,描述出来,都学不会,何谈创新。要把贵州大学办成一所研究型的大学,应当针对国家、西部、贵州在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成立尽可能多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应当至少是部分向学生开放,让他们在学生阶段就开始关注、了解、参与这些实际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这样不但会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学习的方向更明确,更加有的放矢。现在的学生都爱三天两头的往家里跑,当时从四川到贵州上学的同学们,由于负担不起“高昂”的路费,寒暑假都是不回家的。我在贵州读了4年书,7个假期,只回过一趟家,那是1960年的暑假。由于许多学生浮肿,为方便同学回家,经学校努力,不用我们去城里买票上车,车子直接开到学校里来接送我们。因是加班车,当时国家根本就调不出多余的轿车,所以全都是卡车。我们不是坐着而是站着回家的,早上出发,天黑才开到四川的赶水镇。夏天,天气不冷,我们就在汽车站院坝里露天睡觉。在那里乘火车去重庆,一百多公里,火车要开6个多小时,到了重庆,我就到家了,许多同学还要继续赶路。返校时,因重庆至赶水有火车,较方便,赶水至贵阳还是老式的尖头汽车,这使大量的学生与其它旅客滞留赶水镇。要是到赶水再排队买汽车票,估计要等一周左右。我们这些穷学生不仅经济上难以承担,还会耽误开学。幸运的是我们一下火车就有一帮不相识的同学围上来,把他们排队得到的购票凭证送到我们手上。就这样一批一批的把这种爱心传了下去,保证了四川在贵州和云南上学的同学们按时返校上课。我要为这次“爱心接力”活动的发起人点赞,他(她)最先到而没有得到这种便利,却把便利给了其他的同学。在贵州大学读书的四年,生活异常艰苦,天灾人祸,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但却是我一生中安乐、最温馨、最愉快的四年。在这里,大家都诚恳友善,同学之间没有互相猜疑和算计、大家互敬互让、彼此关怀、情同手足。我不但没有与任何人发生过争执,好像脸都没有红过一次。我也得到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无微不至关怀。我自认为我并没有达到学校和同学们的期望,谨以此文对学校教职员工、同学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和衷心的感谢。
那一桩桩感人肺腑的事至今还历历在目。当时,我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生活的圈子很小,对于其他班级和宿舍的记忆不是特别深刻,我能描写出来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与我同住的有倪大成、杨茂钧、陈德池、鲁荣清等同学。他们都是能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他们舍弃了一切其它的爱好、活动与享受,确保不落下功课;若是感到疲倦或体力不支,就用冷水洗脸或将湿毛巾搭在头上;冬天,吃不饱,衣服单薄,常常是把被子当衣服,在被窝里坚持学习。
刘汉云同学“心灵手巧”,动手能力很强,学校以他的这一特长,成立了一个“焊接室”,他就利用这一机会,为同学们修盆补碗,同学们心中的“雷锋”。现在的人,搪瓷的碗或盆,掉了一点瓷就会扔掉,可那时同学买不起新的,漏了也要修好继续使用。
有一次,家里生活费没有按时寄来,我正在发愁,就有同学来主动借钱给我,我知道这是李连城动员的,他是一个对事物观察得细致入微的人。尽管他的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却买了一本大部头的书《中子迁移理论》送给我。毕业后,我并没有从事理论物理方面的工作,但我却把这本书当作“座右铭”,时时刻刻鞭策我去努力学习和工作。
胡世勋同学是我们宿舍的常客,我只是在不经意间说出了我想滑旱冰的愿望,没过几天他就给我借来了一双旱冰鞋;分别时,他深情地对我说:“你去了北京,很难见了。就把一支钢笔给你做纪念吧。”我把它视为珍品,一直保存到它老化碎损。毕业分配时,由于国家经济还很困难,大部分同学都要到贵州边远的地方当中学老师,胡世勋同学分配的地方条件相对较好,为了照顾其他困难的同学,他毅然让出了自己的位置。
李五中同学也曾与我短暂地住一个宿舍,由于兴趣爱好差异,交往较少,但总是能感觉得到,他对我的事情的关注和热情,总想着帮助我做点什么。欧应华同学更是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主动和热情地给予帮助。
我有一段时间在学习上出现了松懈,把一些精力和时间用来打扑克牌。杨茂钧和倪大成看到了很是痛心,就把扑克牌给藏了起来。文人相轻屡见不鲜,在许多场合下,同等资历的人常把别人的堕落看成自己的机会,他们却相反,生怕自己的同伴有失,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杨茂钧同学,虽然身体瘦弱单薄,但是心性却坚忍不拔、乐观开朗。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也总是面带笑容。在一个风清云淡的晚上,他兴致勃勃地邀请我们一起去看星星、观天象。他不但好学,而且兴趣广泛。这样的活动在当时的贵大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不幸的是,由于长时间的超负荷学习和工作,杨茂钧同学较早的离开了我们,我深感痛心和惋惜。
我并不满意在贵州大学的学习成绩。在开始阶段,我完全沉迷在“大跃进”和技术革新的狂热之中,把学习的事丢到了九霄云外。这些运动一完就进入了困难时期,学校只要求听课,不布置作业,也不用考试来督促大家。由于缺乏蔬菜水果,眼睛模糊,我的近视眼也是这个时候患上的。为保护身体,在学习上,我有所保留,不但没有像中学那样,在教学大纲之外自学别的知识,就是老师的讲课也没有深入地去理解,只是基本掌握了教学大纲规定课程内容。如果要我对自己打分的话,最多也就60分。
毕业时,在学习方面,学校给了我非常高的评价,对于那些溢美之词,我只觉得愧不敢当。但在政治方面却提出了批评,大概是我缺少入党积极性和缺少工作积极性的缘故。评语中最重的一句话是“要求进步不够迫切”。当时,我确实是不理解和有意见。参加工作后,我出来当干部的过程与大学时“如出一辙”。先是任命一位有牺牲精神和任劳任怨的人做支部书记兼主任,我做副主任并只管科研,我还因此获得出国考察的机会。正当我美滋滋的时候,他却被提拔为了管后勤的副所长。对于一个大专生在我们所当副所长实在是个难得的机会,我怎能拉后腿!如“哑巴吃黄连”,我还真觉得有些委屈,只能硬着头皮出来担起全面的工作。多年的锤炼,使我改变了“内向”的性格,学会了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也不老惦记着和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心态变得非常好。我现在80多岁了,身体比我的同龄人好很多,我深深地认识到,当时学校领导的批评和提醒是完全正确的。
校友简介
何天祥,贵州大学物理系学生,1958年入校,1962年毕业。退休职工,原就职于国防科工委第一计量测试中心,任力学研究室主任,1999年退休,返聘工作至2011年。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有建立低、中、高频振动计量标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或三等奖共计6项。曾被聘为全国机械振动、冲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分会副主任委员,顾问、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理事等。
前排左起:何良杰、史光中、欧应华、张元良
后排左起:倪大成、李五中、何天祥、杨茂钧
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或三等奖共计6项
沃土
此诗献给母校--贵州大学
贵大物理系58级 何天祥
贵阳花溪河旁
有一块沃土膏壤
流水潺潺
鸟语花香
草木葱茏
郁郁苍苍
百花争艳
万木竞长
这里有茁壮树苗
优良的种子
输送到各个地方
这里育幼苗
不在苗圃里栽
不在温室里长
种子饱经历练
铸成坚劲与刚强
稚嫩的幼苗破硬土
石缝里也能生长
不嫌土地贫瘠
不怕偏僻荒凉
小苗能成参天树
材坚质韧做栋梁
栋梁虽然很风光
不能没有木墙和门窗
做地板供人踩踏
做高梯助人向上
勇立潮头担大任
俯首又把孺子牛当
像松柏
从容、挺拔、庄重
不怯漫天雪
不恐寒风狂
风霜雨雪不改容
初心永不忘
秋风扫枯叶
惟有松柏叶不黄
像胡杨(注1)
扎根荒漠护环境
不惧孤独守边疆
成林敢锁狂沙舞
独木能将一面挡
头顶烈日遮酷暑
夜护土地免生凉
三千年不朽魂长在
浩气长存放光芒
像荷花
美丽、乐观、高尚
借风舞绿裙
雨中喜洋洋
脏水不染身
丰硕果实污泥里长
化腐朽为神奇
变泥潭为风光
似枫杨(注2)
枝叶繁茂根成网
经风泡水不畏凉
固堤护岸保安康
琼枝玉树靓两岸
乱石沙丘披绿装
树枝挂满元宝果
写于2022年5 月
注1,胡杨:落叶乔木,耐旱,耐涝。生命力顽强,可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腐。多生长在荒漠边疆,大西北。
注2,枫杨:又称元宝树,麻柳树等。落叶乔木,耐水,耐寒,寓意吉祥。生长快,枝叶茂盛,适宜观赏。生长在河湖岸边,现在是三峡库区,消落带种植的树种之一。
来源:校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