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贵州大学奠定了我一生学问的基础

来源:校友会  作者:  编辑:贵州大学校友网  日期:2024-08-24  点击率:10  [我要打印]  [关闭]

该文选自《恩重如山——陈祖武先生口述史》一书,此书乃是陈祖武先生自述其一生学思心路历程,由王进教授采访录音,并反复认真领会整理,贡献给学界的一份当代学人思想文献礼品。让我们紧随陈祖武先生之后,感悟他治学的持恒与辛劳,感受他用一生精力构建出来的学术宫殿和他一生始终不渝的学术职志和人品风范。

 

贵州大学奠定了我一生学问的基础

贵大不仅录取了我,而且四年大学期间,我还享受了全额助学金。

那时,我大姐已经成家,她每个月给我五块钱买生活用品、文具等,使我得以维持最简单的大学生活。我的大学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一年四季就一套衣服、一双鞋子。花溪距离贵阳十多公里,每次回家,我都是走路来回。虽然苦,但从另一方面讲,也锻炼人。所以,才知道刻苦读书。读书,也成了我保持一辈子的习惯。

贵大四年,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宿舍、教室、图书馆,能够找到的书都读了。因此,我对贵大的图书馆最有感情,最为熟悉。贵大有着比较完备的图书资料,除了学校图书馆,还有系里的资料室,藏书很丰富。有常用的书,也有不常见的资料。学校图书馆还有一个很大的阅览室,有很多报纸杂志,我几乎各种杂志都看,包括自然科学类的。

当时,我们历史系这一级(61级)只有13个学生,其中有3个女生,还有一个是休学留级下来的。学生虽然少,但并没有影响贵大历史系严格、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培养要求。历史系有完整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教学体系,中国史不仅有古代史、近代史,还有现代史;世界史也分为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现代史,并且还有专门的美国史、日本史等国别史。此外,基础学科有历史文选、写作基础等,还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还请了民委的老专家来讲授民族史、民族理论等民族问题课程。当时的历史学科课程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这或许也可以说明,一间大学的学科建设、课程设计等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来说也相当重要。

除了系统、完整的学科和教学体系外,给我最深印象和影响的就是雄厚的师资力量。历史系当时有很多老师,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他们水平都很高,如姚公书先生、张振珮先生,还有曾昭毅先生及其夫人李雪华老师。

姚公书先生当时是系主任,过去好像在南京金陵大学当过助教,抗战时期来到贵州。姚先生年事已高,不能上课了,只是有时碰到一些重要的节点与大家见见面,讲讲鼓励的话。

曾昭毅先生是副主任,他是人大研究生毕业,他的课认真细微,一丝不苟。讲《历史文选》时,也是一字一句地讲,很负责任,把我们的基础打得很牢。

杜文铎先生讲的近代史讲得很好,是他把我引进近代史的大门。吴廷栋先生也讲这门课,他为人很是随和。

侯绍庄先生是青年教师中比较拔尖的人,讲唐宋经济史。此外,还有讲世界史的李祖唐先生、宋子海先生,讲日本史的邝炯燊先生。

整体来说,贵大历史系的老师留给我的印象都很好。尤其是很多老先生,他们上课根本不拿讲稿,胸有成竹,娓娓道来,很受学生欢迎和佩服。一些年轻的老师在这个方面虽然不如老老师,但也非常敬业。

我在家庭和中小学接受了初步的历史启蒙,到贵大的历史系又继续了这一教育。大学四年,我们接受的不仅是系统、完整的历史学科的基础教育。在基础越打越牢,格局越来越大时,也初步接触了治学的基本门径和方法,为后来治学打下了基础。

除了系里的良好氛围外,学校的氛围也很好。大家都是急匆匆地夹着书奔走于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整个学校弥漫着好学上进的学习风气。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好,非常融洽。学生见到老师都要停下来鞠躬,即使是不认识的老师,也要侧身让老师先行。整个学校很清净,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当时,贵州大学是一个以基础学科见长的大学,没有工科。我印象中,好的学科主要有中文系、历史系和数学系,当时也还没有哲学系。

可以看出,一间学校的育人是多方面的,既有刚性的制度,比如教学体系等,也有优良的师资,还有健康活跃的氛围。完整的教学体系、优秀的师资群体、丰富的图书资料和活跃的学校氛围,使我得以暂时忘掉生活的艰苦,完全投入到学习当中。

校友简介 

陈祖武,生于1943年,贵州贵阳人,1965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全国著名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学术专长为清代学术史,个人专著主要有:《清初学术思辨录》《中国学案史》《清代学者象传校补》等。

陈祖武先生对贵州和贵州大学怀有深厚的情谊,常怀念母校、感恩师长,多次返校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畅叙交流,并受聘为我校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名誉院长。2020-2021年,陈祖武先生将其学术研究中积累珍藏的近万册珍贵书籍悉数捐赠给母校贵州大学并建成特别珍藏馆,感恩于贵大这片土地培育了自己,陈先生为之亲命名为“感恩书屋”。他希望通过捐赠藏书,帮助年轻学者严谨治学、明德笃志。同时也希望继续发挥余热为母校的人才培养多作贡献,与青年学者们进行沟通交流,期待大家凝聚思想合力,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2022年,在母校贵州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老先生为新校史馆亲笔题写馆名。


陈祖武先生皓首穷经,一生都积极投身于教育、学术以及文化传承事业,他的一腔热忱和无尽的热爱将激励着更多的年轻教师和广大学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感恩书屋”的建成及其所蕴含的感恩精神和文化感召力,一定会为贵州大学高质量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注入更大的发展动力,凝聚更大的思想合力。

来源:动静原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