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校友工作乘势扬帆启航
2025年3月1日(农历二月二),在这个“龙抬头、好兆头”的喜庆时刻,贵州大学北京校友会主办,贵州大学校友叶文思工作室“之中坊”承办的“当北京鼓楼遇见贵州鼓楼,文化传承铺就职业发展新路”的主题活动顺利举行。这是贵州大学北京校友会新年第一场活动,专业精湛,视角独特,充分融合线上、线下、室内、室外等多场景、多角度、多媒介方式进行,以线上直播,现场参观的方式进行,效果良好,反响热烈。
北京鼓楼坐落于北京中轴线的地安门外大街北端,始建于元至元九年,明清多次重修。其建筑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顶,巍峨壮观。古时,鼓楼以击鼓报时为用,当代,它与北京钟楼都是首都的标志性建筑,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助力文化传承与城市文旅发展。
贵州侗族鼓楼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从江、榕江等地,历史久远,特点鲜明,最初是为聚众议事、传递消息而建。鼓楼多为木质结构,造型独特,呈宝塔形,不用一钉一铆。在当代,鼓楼是侗族文化地标,承载着民俗活动,也是侗族同胞社交娱乐、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
去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举国欢庆。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北京从元大都到现代北京的演变过程,彰显中国社会从传统王朝向现代国家的荣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中”“和”哲学理念。由此,贵州大学北京校友会在北京中轴线策划的“当北京鼓楼遇见贵州鼓楼”的沙龙活动,既领略北京鼓楼和贵州侗族鼓楼的独特魅力,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同时开启校友高质量就业协同发展的探讨,为校友们的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场生动有趣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琳老师与越剑老师以渊博的学识,细腻生动的语言,就贵州鼓楼的历史渊源徐徐铺陈开来。他们讲述着岁月长河中鼓楼从诞生之初到历经风雨洗礼的文化沿革,描绘着未来发展的蓬勃蓝图,每一句话都似一把钥匙,开启众人对贵州鼓楼文化的探索之门。
与此同时,马全宝老师和马震宇老师热情洋溢地引领与会嘉宾漫步于北京中轴线。他们驻足北京鼓楼前,声情并茂地讲解其相关历史渊源,从悠悠岁月里鼓楼的报时功能,到如今鼓楼文化功能的传承与创新,让嘉宾们仿若穿越时空,触摸到历史跳动的脉搏。
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福建的志愿者们满怀热忱,携手合作,精心搭建贵州侗族鼓楼模型,在展示过程中吸引了众多参观朋友的目光,大家纷纷围聚,为那精巧的模型点赞。最后,贵大老师校友及其他高校老师和校友带着“贵州鼓楼模型”与“北京鼓楼”合影留念。
北京鼓楼和贵州鼓楼,虽跨越千山万水的距离,却在这场活动中奇妙相遇。贵州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于洪泽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发言中表示:此次活动,让贵州北京两地文化的火种在热烈交流中熊熊燃烧。北京鼓楼往昔作为报时中心,时刻警醒着人们在职业发展中要敏锐捕捉时机,果敢行动;贵州鼓楼作为聚集议事中心,传递着群策群力、共商发展的理念。
北京鼓楼与贵州鼓楼,宛如两颗夺目璀璨的明珠,虽地处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各异,却共同承载着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与执着追求。借由这场活动,校友会巧妙搭建起历史与当下社会工作的纽带,充分发挥其作为母校与校友间坚固桥梁、校友发展有力阵地的作用,聚焦校友高质量就业与长远发展,精心铺就未来就业的光明坦途,开启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贵州大学北京校友会
编辑:杨迤然
责编:陶梅江
编审: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