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从语言到能源:破译太阳的语法——王晓义的跨界之旅

来源:校友会  作者:  编辑:贵州大学校友网  日期:2025-04-09  点击率:10  [我要打印]  [关闭]

人物简介

王晓义,男,19578月出生,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进入贵州大学的77级外语系学生。现为北京桑林蓝天公司首席执行官,教授级高工,原神华集团CIGS项目专家组组长,北京市智库专家。是中国CIGS薄膜技术产业化创始人之一,建设了中国第一座CIGS薄膜光伏电站和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并获得联合国工发组织颁发的蓝天提名奖

王晓义在年近半百退休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下海创业,创建了北京桑林蓝天公司,主攻太阳能薄膜技术。作为中国CIGS薄膜技术产业化创始人之一,王晓义一直走在时代的潮流。贵州大学外语系出身,在体制内从事金融工作,进军新能源行业。人生中的一次次抉择在传统的印象中不都是让人看好的,但他就是凭着自己的一股冲劲儿,干出了一番事业。

微信昵称“Sunny King”,展示了他的热爱。

01砥砺前行,艰难岁月里的求学之旅

时间回到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王晓义作为兴义县(现兴义市)高考文科状元考入贵大,并被外语系录取。王晓义从小到大都十分热爱文学,喜欢研究古诗词和历史。办公室里,各种文学著作放满了书柜,阅读一直都是他坚持不弃的热爱。

在选择专业时,想多了解一下外国的语言和历史,从语言角度来说,想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挑战一下自我,王晓义选择了外语系。改革开放前的国内环境还较为保守,学习外语无疑是困难重重的,但王晓义凭着一股冲劲儿,终有所成。

事实证明,选择外语系为他今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王晓义在地矿部工作时被派往联合国担任亚太经社理事会同声翻译,上个世纪的同声翻译堪称当时业务水平最强的一批人。那时的外语系学子人人以英国伦敦腔为目标,王晓义也不例外,他刻苦练习发音、训练口语,凭着这种勤奋的学习,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自幼熟读国学经典的王晓义,在20岁考进贵大后,得益于学校人民助学金制的帮助,顺利完成了学业。当时除了课本费外,像我一样的同学不仅无须缴纳任何费用,还可以到食堂领取饭票,虽然每顿饭只有1毛钱,但每月能帮助我们解决10元钱伙食费的难题。回忆往昔,王晓义感慨道。

刚进贵大的那年,校园里还能看到文革时期的大标语,但学校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充实,学术氛围浓厚,为像王晓义一样一心铆足劲求进取的贵大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哪怕是在文革时期贵大已经停止招生,但学校里的老师们也并未懈怠,依旧继续精进知识和教学方法,把毕身所学倾囊相授,不断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正是母校的无私培养,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如今,王晓义事业有成也不忘回报母校,不仅多次组织老校友进行返校活动、参加贵州大学北京校友读书会活动,还向读书会提供资金赞助和举行专题演讲。

在贵州大学120周年华诞之际,王晓义写下《母校赋》:

飞云过尽,鸿燕报春,母校华诞。千万校友,铭记明德至善,博学笃行之校训,求天下知识,以知天地之广大,与世间豪俊交流,而后知天下之巨丽。仰观天子宫阙之状,感叹次次重大突破跨越,垂名百载。看今朝,划地东风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不受他人名利缚,不受他人情耽搁,只为感恩之情来相约。到如今,荡云雪,整舟齐发。愿母校,清尊素影,长愿相随。

对贵州大学北京校友读书会进行捐赠

02出国深造,学习从未停止脚步

毕业后,王晓义先后在地质部、国家计委等部委工作。在原国家地质矿产部勘探技术研究所工作期间从事地质装备研发与应用,以及情报研究工作。所谓的情报研究,就是接触和翻译国外大量的专业书籍。

由于经常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第一手资料,再加上个人突出的工作能力和优秀的英语水平,上世纪80年代末,由国家地矿部出资,王晓义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被选拔去法国研读MBA的人,从此与金融业结缘。

在法求学期间,王晓义受到的是案例式教育,我们被分成若干个小组,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命题,然后想出解决方案。从传统的教育方式到国外开放式的教育,对我来说是一个跨越。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他,也影响到他后来对自己女儿的教育。在接受宜信官微采访时,王晓义说道:为了让女儿意识到赌博的危害,会带着孩子去澳门的赌场,让孩子亲眼看见输红了眼的赌徒,然后自己去判断:赌博不能碰。

1988年,王晓义进入原国家计委原材料投资公司国际部工作,负责国家计委层面的国际金融合作。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王晓义开始接触资产管理。199011月,贵州瓮福磷矿纳入中央预算类投资,由王晓义负责与瓮福磷矿对接资金拨付。当年瓮福矿肥结合项目,从指挥长、办公室、车间主任、财务等部门都有贵大化学系校友。那时,国家财力还很薄弱,在王晓义的带领下,瓮福磷矿完成了项目约60亿的总投资,助力实现了中央政府保民生、保粮食、保化肥的前瞻性决策性目标。而今,贵州瓮福磷矿肥结合项目的资源储备量、工艺、装备水平、产能规模在全球也依旧处于前列地位,不断为我国高质量农业发展提供产业支持。

研读MBA无疑是王晓义做出的一个正确举动,精通外语的他,可以更好接收国外最先进的一手资料,简直就是如虎添翼。从外语翻译到资产管理,在这一跨界过程中,王晓义干一行,爱一行,勤勤恳恳,带着一股拼劲,不断挑战着自我,在做好工作的前提上争取做优,并在默默奋斗的过程中成就一番问心无愧的事业。

03科创之路,年近半百再启航

2006年,王晓义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三个关键抉择,创建了北京桑林蓝天公司,从事高科技应用研发和投资方向的业务。

2018年和央视董倩以及2022年和财经频道主持人姚雪松的对话中,王晓义都谈及了在发展科研事业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环境。49岁的王晓义因工作年限超越30年,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高管的岗位退了下来,但他并不想就此颐养天年。王晓义做了近20年的资产管理,深知光伏产业前景广阔,且国家发展需要高新领域做支撑,为回报国家的培养,他决定投身到CIGS薄膜技术的研发中。

对话央视董倩

对话央视姚雪松

王晓义解释,CIGS是铜铟镓硒四个金属与化学元素的英文缩写,属于半导体高端材料,应用在光伏发电领域上,传统电站需要烧煤,修建铁路轨道,并且需要大量人员来维持电站的运行,不仅仅严重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而CIGS薄膜光伏电站以太阳能为动力,几乎不造成污染,并且成本较低,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研究经济的门外汉,王晓义初入光伏行业并不顺利。发展太阳能技术的路途是艰难的,当我满怀期待和热情进军这个行业时才发现,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钱,有技术。

面对难题,王晓义表示,CIGS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并且要求很高,容不得一点安全隐患,这些都是难以跨越但不得不跨越的坎坷,但自己并不会放弃,也相信这项技术决计不会在困难中湮灭。王晓义决定潜心钻研,沉入行业基层,带领团队吃住都在第一线,光伏电站的建设从无到有,所有工作都一一经手。

经过三年努力,终于在2012年,王晓义带领团队在云南石林建设了第一座兆瓦级别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示范电站,获得了联合国工发组织蓝天提名奖以及新华社在线评选的“2014年新能源十大领军人物之一称号。

获得联合国工发组织颁发的蓝天提名奖

自此,CIGS薄膜技术研发产业化逐渐拉开帷幕,因其科学性、先进性及可产业化,为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而后,国家看中CIGS技术产业化的行业前景和王晓义的创新想法,得到国家财政部金太阳工程支持,CIGS薄膜技术才有了如今的成功。

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其最基本特征是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其成果能够转换成先进生产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总需求。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在CIGS薄膜技术全产业链的发展过程得以贯穿,其先进性在于从光能转换成电能瞬间完成,目前已受到全球科学界一致认同。我们要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难得机遇,顺势而上,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提升转变,在新能源领域内,真正成为引领者。

和美国洛克菲勒第四代传人合影

04坚持所学,才能拥抱未来

在谈到王晓义如何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成功跨界进入新能源行业时,他讲到一定要坚信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拥抱未来。在贵州大学的学习经历是他进入国家部委的敲门砖,而丰富的工作经历则塑造了他宏观的视野和前瞻性思维。

王晓义认为,学科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英语专业的学习培养了他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对于他日后在国际化的新能源领域中开展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身处哪个行业,持续学习和不断适应变化都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凭借着这种信念和决心,王晓义在新能源领域内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坚信,只有坚持所学,不断进取,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何子鹏

责编:孙琨懿 杨迤然

审校:陶梅江

编审:刘 

 


 



>